故乡 – 虫虫之家 http://ijz.me 略懂技术 Thu, 17 Jul 2014 04:21:31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2 王彦章打马上北坡/zz/ http://ijz.me/?p=628 http://ijz.me/?p=628#respond Thu, 17 Jul 2014 04:21:31 +0000 http://ijz.me/?p=628 王彦章打马上北坡
新坟更比老坟多
新坟里躺的是汉光武
老坟里睡的是汉萧何
青龙背上埋韩信
五丈塬上葬诸葛
人生一世莫空过
纵然一死怕什么
——秦腔《苟家滩》

 见一座峪口往内闯
穷山恶水是何方
四下里蒿草荒凉象
野兽出没走豺狼
正行走来用目望
见一座碑基在路旁
先朝的军师从此过
留下碑基作定夺
四百年前算定我
王彦章有命也难得活
——秦腔《苟家滩》

听着《苟家滩》中铁枪王彦章的这一段唱腔,心底里泛起一阵没来由的悲壮,没来由的苍凉,继而又是没来由的慷慨激昂、热血沸扬。“黄沙百战穿金甲”,战血染疆场,风吹映天赤,虽然是英雄末路,但决不向命运屈服,拼搏到底,到头来成功与否虽然仍是未知这数,然“人生自古谁无死”,但留人间正气歌--这就是“秦腔”、大秦之腔,一股属于黄土地的精气神!

  王彦章,字子明,五代时郓州寿张人,少为军卒,事梁太祖。据欧阳修《新五代史》记,“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梁末帝即位后,宠信权奸,国事大坏。由于内部的挚肘,彦章在与晋军作战中兵败负伤被擒,然“其于忠义,盖天性也”。庄宗(李存勖)爱其骁勇,欲全活之,使人慰谕彦章,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馀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遂见杀,年六十一。

  小说戏剧中的王彦章,其形象比正史中更是特点突出,血肉丰满。罗贯中《残唐五代演义》中王彦章的首次出场亮相便是在“寿章县淤泥河”驾船剪径,“来了个唐营十三郎”,于是才有了“李存孝力压王彦章”的故事。秦腔《苟家滩》的故事情节基本上和罗的《残唐》是一致的,其结局都是“五龙逼死王彦章”。后世的评书诸如《杨家将》,又由此扩张为“五龙二虎困彦章”,其二虎之一便是杨家的先祖杨衮了,此是后话。小有区别的是《残唐》中的作战地点是“宝鸡山”,戏剧中作“鸡宝山”;最终王彦章被诱入“狗家疃”人头峪,并有“獐入狗口”之说。另外,《残唐》中指挥晋唐作战的是直北大潼的史建瑭,可能是为了增强戏剧效果,《苟家滩》中晋唐主将变成了“白马铁枪高士继”的儿子,九岁的娃娃高宝童,也就是后来的“高鹞子高兴周”了。

  无论是正史、小说、还是戏剧,王彦章的勇武是显而易见的。“在鸡宝山前打一仗,把多少英雄某手里亡”,《残唐》中的描述是“大小二百余战,杀得晋军闻风丧胆”,回马枪挑了高士继,气死晋王李鸦儿。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直到被困人头峪,对方用“王彦章死”的藏头石碣来作心理暗示,剧中白道“娃娃先是将某家骗入绝地,再用这些浑言浑语嚇吓某家”,连续几句“去他娘的去吧!”表现了一股视视死如归的永不回头的气节。

  语曰“世乱识忠臣”,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无论是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还是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对于王彦章的为人都是褒赞有加。欧阳修在《死节传》中叹道“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站在黄土高坡,迎着从不周山吹下来凛冽的西北风,吼声秦腔,天人合一,古意苍然!逆境奋起,奋力抗争,自强不息,拼搏不止,这便是“秦腔精神”!

]]>
http://ijz.me/?feed=rss2&p=628 0
水帘洞石窟群 http://ijz.me/?p=133 http://ijz.me/?p=133#respond Thu, 11 Jul 2013 08:01:05 +0000 http://localhost/?p=133 坐落於甘肃省武山县城东北约二十五公里处渭水北岸的鲁班峡丛山中。这里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林木苍翠,溪水澄澈,自然风光雄奇而秀丽,在黄土高原地貌中十分难得。

石窟群始建於北周,经五代、宋.元增建重修。石窟群共有七寺(显圣寺、拉梢寺、粉团寺、砖瓦寺、硬山寺、观台寺、千佛寺)五台(莲花台、清静台、说法台、钟楼台、鸣鼓台)十二处人文古迹,分五组散布於方圆数公里以内,与「雄奇险秀幽旷」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陇右古文化明珠和风景胜地。其中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三处古迹保存较好,而水帘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独特,气势雄伟,民间影响最大,故以其名统称整个石窟群。

1.千古杰作拉梢寺

4

 

3

拉梢寺是水帘洞石窟群中的重要窟寺,位於峡谷两侧红砂岩峭壁上,崖面长、高各六十馀米,为正方形体。正中有一巨型浮雕佛像,显赫醒目,故人称大佛崖。大佛为北周秦州刺史、陇右大都督尉迟回於明帝三年(西元五五九)所建。其时社会动乱,生死无常。因而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塑造佛像,以乞求佛祖庇佑赐福。尉迟回身为朝廷命官,为求佛「永保天下和平,四海安乐」,塑造大佛。相传当年动工时,工匠四至,各呈其艺。

大佛像为释迦牟尼,身高约三十六米,占整个崖面的二分之一以上,比麦积山东崖大佛还要高出一倍有馀,气势夺人,雄伟壮观。大佛两侧侍立两眉清目秀菩萨,为石胎泥塑,头戴花髻冠,身披羊肠裙,璎珞垂珠,香环结宝,手持莲花,赤足恭立於莲花台上。大佛莲座的雕琢也很精致奇巧。莲瓣间镌刻有三排小兽像,上层六狮、中层八鹿、下层九象。在佛教故事中,它们都是与佛有密切关系的灵性动物,或为佛的化身,或为佛的象徵。将它们与佛刻在一起,表示佛的威仪、智慧、仁慈和法力无边,而将它们置於佛的足下,又衬托出佛的伟大。这些兽像或立或卧,或侧或正,或翘首远望,或低头凝视,活灵活现,十分生动逼真,富有异国情趣。这幅由大佛、胁侍菩萨、莲座浑然为一体的完美艺术图景,是中国石窟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2.高原魂宝水帘洞

拉梢寺对面峰峦深处半公里为水帘洞窟寺,与拉梢寺遥遥相望,南北呼应。窟寺处地形为一高约三十馀米,凹深约二十馀米,长约五十余馀的天然洞穴。

窟寺为佛道合一圣地。石窟佛像在洞内摩崖浅龛和崖体表面,以悬塑、浮雕和壁画相结合的佛教故事作品为主。原洞壁内满绘壁画,现仅存西壁长十七米,高约八米的壁画一方,按内容以二十四组画面映衬布局。高大的释迦牟尼佛端坐在正中,位置显赫,引人注目。大佛两手平行托举於胸前,手心向外,作讲经说法相。两个胁侍菩萨站立两旁,神态安定自然。周围以「飞天」篷车簇拥,它们大都袒胸露臂,或 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散花雨,其身姿之轻盈,动作之优美,神态之高雅,与敦煌莫高窟「飞天」有同工异曲之妙,堪称艺术佳作。

「牛拉车」是西壁画中又一精彩生动的画面。它表现一牛车长途跋涉稳健前行的形象。图中牛体健美强壮,昂首挺胸,双目前视,四肢用力,显出负重的样子。车轮大而圆,十三根宽形辐条呈放射状将轮轴与宽厚的轮边相连,给人以强烈的木质感。

壁画前方即水帘洞寺院,建释道两教数十座亭台楼阁殿宇庙堂及精美神像。水帘洞在隋代中叶就有诸多建筑,以後各代均有扩建修补。现存建筑群,系近代实物,依地势布局,或 架悬崖,或嵌入岩际,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古色古香,妙趣横生。

3.深山明珠千佛洞

从水帘洞西北进沟半公里,深山丛中拔起一峰,上悬下削。中间有一巨大天然洞穴,长二十五米,高二十五米,深八米,因存上千尊造像和於佛壁画,故称千佛洞。又因洞内有七尊崖悬塑佛,俗称「七佛沟」。

洞内现存窟龛三十多个,大小佛像近千尊,壁画数百平方米,皆分布於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佛龛较少,造像紧贴崖面,表现形式多高塑和影塑。佛皆著通肩大衣,背负圆光,两侧各有二胁侍菩萨,造型庄严肃穆,古朴自然,现存几百身,因尊位和身份不同而造型不同,如释迦佛庄严慈祥,菩萨温柔恬静,阿难朴实天真,天王威武强悍,供养人和善虔诚,地神拘谨怯懦,真可谓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部崖面保存有北周百馀造像,分浮雕和龛内泥塑两种类型。龛多为圆拱形,现存二十多个。雕塑风格和技法已与上部迥然不同。结树布局上井然有序,突出主体。造像一般身材修长,衣纹舒畅,丰盈清秀,形神兼备。

下部崖面保存的数百平方壁画,尤以南壁一处中唐作品为最佳。这是一幅以大佛、菩萨、飞天、供养人等群像组成的精美图案。大佛主体部分已脱落,其馀部分画面明晰,完好无损。

美丽迷人的水帘洞石窟群艺术宝库,一九八一年列入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整修,更成为陇上著名旅游胜地。

]]>
http://ijz.me/?feed=rss2&p=133 0